级子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比分

文章内容

罗马尼亚音乐厅_罗马尼亚交响乐团

tamoadmin 2024-07-09
1.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交响乐队与提琴协奏曲目与其作曲家2.维也纳的多瑙河是为什么而修建的?3.鲍蕙荞的个人简介4.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的经典录音5.南京民乐团的

1.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交响乐队与提琴协奏曲目与其作曲家

2.维也纳的多瑙河是为什么而修建的?

3.鲍蕙荞的个人简介

4.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的经典录音

5.南京民乐团的主要艺术家

6.殷欧卡琳的获奖记录

罗马尼亚音乐厅_罗马尼亚交响乐团

哥特风格

「歌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早先指涉的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本,因为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被归类于「歌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女/男)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个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如安.莱丝(Anne Rice)的《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歌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后,一些乐团分别顶著「后朋克」(Post 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 Music)或「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逐渐混融成日后的歌特摇滚乐派。早期的代表如苏克西与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巴浩丝(Bauhaus)、享受分裂(Joy Division)等等乐团。它们的特色是沈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著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著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西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者巴浩丝的主唱墨非(Peter 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艳的双性吸血鬼。除了性别的颠覆与反转,歌特摇滚乐的强烈质素还表现于对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慈悲的姊妹(The Sisters of Mercy),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于音乐意识型态的展现。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爱尔德里奇(Andrew Eldritch)一语说穿歌特摇滚乐团的宗教立场。

哥特 哥特音乐

何谓"Gothic"?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最早"Gothic"这个字是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Middle Ages,~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西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仅管Gothic这个字原始上是带有负面的含义,但事实上为数可观的美丽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 12世纪时,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因而造就了大量哥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着名的就属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当然,哥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事实上宗教在哥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于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哥特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哥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哥特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 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在哥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vampire),经典作品Bram Stoker的「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其可谓为发19世纪哥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And Also the Trees现在已经很少被人注意了。乐队创作了大量优秀,令人悲伤的音乐,值得每个歌特音乐爱好者去体味。从技术的角度来讲And Also the Trees无法与当今的歌特一族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们的音乐中寻找真挚的情感。了解And Also the Trees的最好的方法是感受他们的现场,Evening of the 24th 中收录了乐队1986年现场演出的大量歌曲都是来自乐队最为成功之作。

时间来到1980年代,新的哥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对先前朋克文化(Punk)的,不论如何,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哥特音乐同样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虚面为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为这些主题的最佳象征。

除了音乐上的表现,哥特派的艺人团体亦在视觉上展现死亡美学,如脸色画以惨白,着黑色服装,或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式的褶边服装,而中古世纪的废墟、哥特式建筑亦被广泛运用。英国的哥特运动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最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乐团为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

就音乐风格来说,此时期的英国哥特音乐被称为New Wave,其在摇滚乐中加入了大量的合成器(键盘),以及前述的哥特元素,甚至也带有电子味。而Gothic rock/New Wave在传入美国后则进一步发展出industrial的分支,着名的团体有Ministry和Nine Inch Nail等;另一方面,在欧洲则更驱向电子乐发展。

而虽然哥特音乐在欧洲各地多朝向电子乐发展,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变形,但事实上哥特式的金属乐也在90年代初期开始蕴酿,并终于在1995年由挪威名团Theatre of Tragedy的首张同名专辑昭告了哥特气氛金属时代的来临。

不过在开始谈哥特金属前,我们不得不先从毁灭金属(doom metal)讲起,doom metal是一种沈重、黑暗、缓慢、忧郁而哀伤的音乐型态,有人认为doom metal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Black Sabbath的首张同名专辑,及随后的专辑,不过真正doom metal风格的确立则是从瑞典名团Candlemass于1986年发表的专辑开始。相当多的doom metal团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时诞生,随后的英国名团My Dying Bride更将小提琴的编制纳入其中,成为了日后凄凉派doom metal乐团借镜的先驱。

而doom metal在90年代后也开始有多方面的发展,Theatre of Tragedy便是率先将doom metal与来自gothic rock的启发,相互融合进而开创出了新一派的gothic doom metal,而T.O.T.也可说是带起了哥特风再一次复兴的首要功臣,T.O.T.的成功使得这股哥特金属风潮由北欧开始迅速向外蔓延。

Theatre of Tragedy的几项特色都成为此后哥特派金属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已成为今日主流风格的gothic death,如采death metal残暴男腔(甚至是black metal的尖吼黑腔)搭配柔美女音的对唱形式,这正是 色浪漫的哥特精神,这种对比作风亦象征着黑暗(死腔和金属乐部份)与光明、生命及爱(女音、钢琴和交响部份)之间的

对抗。而T.O.T.女高音主唱Liv轻柔、不食人间烟火的曼妙唱腔也不知早已征服多少钢铁男子的心了。

不过欧洲各国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gothic metal亦发展甚至延伸出许多不同的形态,除了gothic doom外,在荷兰则由The Gathering奠立了以优美女音做为主唱、着重心灵感受的纯gothic metal,其主唱Anneke van Giersbergen飘渺而浑美的音色,可说是gothic metal界的完美典范,在稍后的另外两支荷兰gothic metal团Within Temptation及After Forever,也都以拥有音色近似Anneke的女主唱着称,足见The Gathering对荷兰歌德金属的影响力。不过The Gathering却在近期逐渐转变风格,金属成份已愈来愈淡。

另外,北欧乐团则进一步地将一些black metal元素融入gothic当中而成为gothic black,着名的乐团有同为来自挪威的Tristania和The Sins Of Thy Beloved等,然而,事实上,gothic在北欧的发展,已是将gothic、doom、death、black融为一体,所以已难以将之归类于单一风格,如Tristania除了盛大的交响气势外,甚至采用clean男腔、黑死腔加上歌剧女主唱和唱诗班的大合唱。

当然北欧乐团的音乐思维也不仅此而已,瑞典的Therion便与众不同地发展出以管弦乐器(合成器取样音色)与金属乐器并重式的交响歌剧金属,其在演唱部份于近期已全然采用专业的男女歌剧唱诗班。另外,芬兰的As Divine Grace则以沈静淡雅的atmosphere gothic予人一种看尽世间繁华的感受。

在德国方面则发展出古典民谣式的gothic folk,如Lacrimosa、Haggard等,这些团体除了合成器外,更采用了真实的管弦乐器,因此古典味相当浓厚,如Lacrimosa直接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而Haggard的团员包含管弦乐手甚至达到18人。

意大利近年来以前卫金属和交响速弹金属扬威于全欧洲,不过其在哥特金属方面的发展亦不落人后,Inner Shrine、Macbeth即是 中翘楚,前者气氛凄凉哀美,后者则充满浪漫感与动人旋律。另外还有一些专注于气氛营造的乐团,如充满中古世纪感的Dunwich和Crown of Autumn,其中Dunwich更运用了中古乐器和僧侣唱诗班。

至于其他的欧洲国家也都有代表性的乐团,如波兰的Sirrah,匈牙利的Even Song,罗马尼亚的On Thorns I Lay等,风格上皆完全不同。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哥特派的金属乐已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不再限于单一风格,而哥特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哥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哥特精神除了可以表现在音乐上,也可以在衣着上,艺术上和文学上,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哥特大教堂等等,这些种种都是哥特的符号象征。当然,纯就音乐上来说,一般喜好强烈直接的金属乐迷,或许会对速度缓慢、着重气氛发挥的哥特金属较难以接受,不过若是能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种乐派的背景和其所欲呈现的意境,适度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或许就能体会到另一种不同的聆听感受与乐趣。

另外,现在动漫界中出现了很多哥特风格的漫画,例如星野桂的《 D.Gray-man》:

《D.Gray-man》可以说溶合了如今“必红”的关键要素,首先星野桂本身画风精美,颇有由贵香织里和小烟健的影子,即使放到少女漫画杂志亦不会显得不合时宜。[刚刊出《ZONE》时曾有眼拙的读者怀疑星野桂是小烟健的化名……就不知道他对此是高兴还是郁闷了] 其次,情节很敢铺,一开始架子就张得大,至少已经先达到了“死里唬人”的效果,之后往哪个方面填内容都不会显得说不过去。[大家切记以后写作文要以“我们这个宇宙”为开头……说笑而已]第三,整篇风格很有些十七世纪机械时代味道,如今不少读者都喜欢这种[有人评价它是《钢炼》的跟风之作,就连主角也被称为“豆芽仔”,想想艾德被称为“豆子”……真是矮子一家亲]。接着,“救世主”与打斗戏完全符合《JUMP》杂志一向的主流设定,最后,频繁出现的十字架与服饰极符合时下流行的“哥特风”[不少玩COS的读者已经纷纷将目标对准这部作品了]。这种男女读者两面讨好的作品不红实在没天理了,今年4月发表的排行榜上,星野桂力压空知英秋摘取2004年度“新人王”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交响乐队与提琴协奏曲目与其作曲家

 关于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小提琴之?首席?之名,来自交响乐队。?首席?者,第一也,故首席小提琴也称?第一小提琴?。在西洋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明显地居于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是首席小提琴,还会起着榜首与领衔的艺术作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1、弗里茨?克莱斯勒 Fritc Kreisler

 弗里茨?克莱斯勒是20世纪初叶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家。他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一个音乐迷,这对克莱斯勒产生重要影响。7岁时克莱斯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0岁毕业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法比小提琴学派的著名教授马萨尔,当他以毕业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时,年仅12岁。因此,克莱斯勒的演奏兼有维也纳人的温暖人情味和法兰西式的贵族风度,这使得他的演奏风格新颖而独特,同时代的小提琴家几乎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如海菲兹、埃奈斯库、蒂博、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等。克莱斯勒的演奏最重要的标志性风格,是对颤指(揉弦)的运用,他赋予颤指技巧以戏剧性的风格,无论是悠扬的歌唱性旋律还是快速音型的技术性段落,在此,颤指都已成为最有力的表情手段和增添色彩的手法,而这一点,正是他的前人们所十分谨慎从事的事情。

2、乔治?埃奈斯库 Georges Enescu

 乔治?埃奈斯库是一位通才式的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他生于摩尔多瓦地区维尔纳弗县的利文镇。作为作曲家,其代表作管弦乐《罗马尼亚狂想曲》奠定了他作为罗马尼亚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的地位。对于他的钢琴演奏,连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什坦都这样说:?他是一位就连我也要感到眼红的非常了不起的钢琴家。?而作为指挥家,他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完全的尊重。埃奈斯库小提琴演奏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他将法比小提琴学派的演奏手法于他在童年时代就很喜爱的罗纪尼亚民间音乐中的吉普赛音乐(拉乌塔里,Laoutari)的表演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演奏风格。由于他的包括作曲在内的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使他的演奏给人们的印象不只是在拉琴,同时也是在即兴创作,他的每一次演奏都是新鲜的,都像是演奏新作。埃奈斯库在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方面有他独到之处,他喜爱弓幅宽阔的连音奏法,这使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3、亚沙?海菲兹 Jascha Heifetz

 亚沙?海菲兹是当今世界小提琴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生于立陶宛的维尔纽斯,3岁便开始学习小提琴,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6岁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而后,他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大名鼎鼎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奠基者奥波尔德?奥厄教授。毕业后,海菲兹即前往柏林、斯堪的那维亚演出,1917年夏,他及全家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并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首次登台,演奏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等,这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他对左手高难度技巧的把握,右手运弓的稳健和娴熟,令所有在场的观众,其中大部分是演奏家们的折服。1925年海菲兹入美国籍。海菲兹十分注意小提琴基本功的训练,尤其对音阶的练习,主张音阶练习要占整个练琴时间的一半以上。其演奏风格体现了他魔鬼般的技术和火一般的热情的个性,现代化的古典主义风格是他所遵循的,他的演奏像?美声?歌唱,每一个滑音都经过精雕细琢,而每一次运弓又都体现着音乐性,他的这种音乐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结合,使他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家,并影响了其后的很多小提琴家。

4、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ch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于乌克兰的敖德萨,5岁时开始随敖德萨音乐学院教授、著名苏联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亚斯基学习小提琴,12岁首次公开演出,16岁举行第一次独奏音乐会。三十年代,他获得了多个比赛的奖项:1935年第二届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1935年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名,193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这些成绩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尤其比利时的那次比赛,在7个一等奖中,苏联人获得了6个,由此奠定了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在世界的地位。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富于抒情的诗意,艺术上曾受到克莱斯勒的强烈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克莱斯勒的具有唯美倾向的发音手法,在奥伊斯特拉赫那里变成了表现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颤指有时采用艺术化的延迟瞬间开始,造成声音的久远延绵。

5、耶胡迪?梅纽因 Yehudi Menuhin

 耶胡迪?梅纽因是一位与海菲兹旗鼓相当的犹太裔小提琴家。他生于美国的纽约,儿童时便显露出良好的乐感,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7岁便在他的老师路易?帕辛格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队协奏下演出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1926年他及全家前往欧洲,并在巴黎与埃奈斯库有了历史性的会见,遂成为埃奈斯库的学生。1927年,11岁的梅纽因第一次登上卡内基音乐厅舞台,在纽约交响乐团协奏下,演奏了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31年他又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梅纽因早期在柏林的演奏曾得到爱因斯坦的关注和赞赏,他在世界各地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使他闻名于世界。梅纽因在演奏时,握弓时肘的位置明显比手高,这种高手肘?从肩部?就开始的各部分都参与的运弓方式,能使换弓时声音保持不断,声音饱满而结实,并能在弓根以非常弱的力度,用全部或四分之三的弓毛使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换弓,这种方法与他的前辈奥厄提倡的应当保持在能使肘与手形成一条直线的位置的方法显然不同。梅纽因的双手比起正常的标准略为短些,这影响到他右手的运尤其弓子运到弓尖时,但他恰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演奏亲切而诚挚,清醒而脱俗,出色的手指技巧和雄浑美妙的音色风格,是他的个性特征所在。

  6、艾萨克?斯特恩 Lssac Stern

 艾萨克?斯特恩是一位俄国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敖德萨西北350公里的小城克里门内兹,当他出生仅10个月时,全家移居美国旧金山。斯特恩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8岁从波拉克学习小提琴,11岁首次公演,12岁转到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布林德门下学习,14岁时,师徒公开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43年,斯特恩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独奏音乐会,由此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家。斯特恩的演奏细腻中见出宏大,追求精确完美,力度多变,音色温馨的品性。作为音乐家,斯特恩在室内乐方面的造诣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他与钢琴家伊托明、大提琴家罗斯演奏的三重奏,是室内音乐的经典。

7、列奥尼德?柯岗 Leonid Kogan

 列奥尼德?柯岗是继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之后最重要的苏联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6岁开始在当地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10岁考取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特殊儿童班,随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奠基人之一A?扬波尔斯基教授学琴。1940年他16岁时,便在莫斯科交响乐队的协奏下,演出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柯岗获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小提琴比赛一等奖,1951年在布鲁塞尔获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和金质奖章,由此引起世人瞩目。柯岗作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其艺术个性却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完全不同,他特别擅长演奏戏剧性的音乐,动作泼辣明快,感情悲壮激昂,音乐对比鲜明,气势刚强雄劲,这些独特的个性,被人成为?柯岗式?的手法,与海菲兹的演奏有些相似。在柯岗的演奏生涯中,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演奏炫技性的乐曲为主,第二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移到涉猎广泛的小提琴曲目方面,因此柯岗不仅有辉煌的技术,更有广泛的曲日积累。

8、萨尔瓦托雷?阿卡尔多 Salvatore Accardo

 萨尔瓦托雷?阿卡尔多是一位全能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他生于意大利的都灵,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3岁在那不勒斯举行了首次职业演出。1955年在韦尔切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1956年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第一名,两年后的1958年,又在热那亚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意大利广播之春奖和小提琴比赛第一名,从此挤身世界优秀小提琴家行列。或许是意大利人的缘故,阿卡尔多对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情有独钟,他是第一个全部录制帕格尼尼所有六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小提琴家,同时还录制过帕格尼尼全部24首随想曲,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的作品是用心歌唱,而不是炫耀技巧。同时,他对其它作曲家的小提琴作品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全方位的演奏和录音。阿卡尔多的演奏注意追求非常歌唱性的声音,他认为小提琴本身就是一个歌唱性的乐器,因此首先要歌唱,然后才是技巧,因此在他的演奏中,哪怕是平淡无奇的乐句也会有着最美妙的表达。

9、伊扎克?帕尔曼 Itzhak Perlman

 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5岁开始学琴,1958年13岁的帕尔曼被选到美国电视台演出,随后即移居美国。由于帕尔曼在4岁时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移居美国不久,就受到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赏识,获得?以美基金会?奖学金,进入美国著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师从伊凡?加拉米安和多罗西?狄雷教授学琴。1964年,帕尔曼在美国列文垂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被人称作?小提琴王子?。帕尔曼演奏的最大特点,是把浪漫主义的热情、洒脱和古典主义的和谐、均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能驾驭各种音乐风格的作品,并图图用不同的音乐来表达不同的音乐内容。帕尔曼有一双令人羡慕的大手,但手指却十分伶俐,他的运弓饱满且极富倾诉力,他十分注意声音的歌唱性,其松驰的演奏,带给人们的是情感的波动,人们从他的演奏中感受到了力和美。帕尔曼擅长演奏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巴赫等人的作品,尽管他那炉火纯青的演奏技巧,面对那些炫技性的段落完全驾轻就熟,但他对乐曲十分逻辑地音乐处理,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才是他演奏成功的基石。

10、平夏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

 平夏斯?祖克曼是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8岁时进入特拉维夫音乐学院。1962年,14岁的祖克曼来到美国,进入朱丽亚音乐学院随加拉米安教授学习。1967年,在第25届列文垂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由此奠定了他世界小提琴家的地位,并开始了他作为职业小提琴家的生涯。祖克曼到目前为止已录制发行了90多张专辑,全部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曲目,还获得了21项格莱美奖提名,其中两次获奖。祖克曼的演奏有很好的控制力和分寸感,既不夸张卖弄,也不过分热情,他在小提琴高音弦上的演奏极富穿透力,而在低音弦上的演奏则充满了甜美和荡气回肠。他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演奏个性,即在演奏中常常强调突如其来的重音。这些使祖克曼的演奏别具一格,十分醒目。

维也纳的多瑙河是为什么而修建的?

世界著名作曲家---上cindy 发布于:2007-05-25 15:21

1:舒柏特 (Franz Seraph Peter Scht)

(1)名家介绍:

舒柏特 (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童年时代就接触音乐。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柏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2)代表作品

舒柏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那由感而发的六百多首歌曲。 我们熟悉的还有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2:肖邦(Fredric Chopin)

(1)名家介绍: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 琴协奏曲》,1831年,肖邦来到巴黎,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文学家雨 果、巴尔扎克、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在与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入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他巧妙克服了钢琴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的主要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功不可漠。他第一次在音乐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矫健勇猛;玛祖卡那骑士般的辉煌;圆舞曲充满甜蜜 的柔情。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神秘莫测、令人销魂。

(2)代表作品:

《f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等。

3:韦伯

(1)名家介绍:

韦伯(1786一1826)德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

(2)代表作品:

韦伯的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4: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名家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1866年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他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2)代表作品:

1866,他创作出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 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及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

5:罗伯特·舒曼

(1)名家介绍: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舒曼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

(2)代表作品: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 1840年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 还写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 《曼弗雷德序曲》等。

6:卓阿基诺·罗西尼

(1)名家介绍:

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学习作歌剧。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2)代表作品:

罗西尼创作了近四十部歌剧,代表作有《塞维尔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7: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1)名家介绍: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海的风景画"大师。但他首先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特别是俄罗斯歌剧艺术的巨匠。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六岁开始学钢琴,十一岁尝试写作音乐。月首演他的《第一交响曲》获得成功。1871年正式成为专业音乐家。他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年,学生都相当优秀,其中有:阿连斯基、阿萨菲耶夫、格拉祖诺夫、李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朱亚斯科夫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等200多位著名音乐家。在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年间,他几乎没有采用过纯粹的交响音乐的形式来写作。他的交响音乐创作都具有标题性、叙事体和音画式的倾向,他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情节,同俄罗斯的壮士歌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场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的交响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东方色彩。他还著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配器法》以及传记《我的音乐生活》等。

(2)代表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十五部,包括音乐剧、史诗歌剧、神话歌剧、抒情喜歌剧和神怪歌舞剧等体裁,其中最著名的有《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节前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萨旦王的故事》等。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是一部尖刻的讽刺作品。 他的交响音乐作品数量不多,但非常精彩:六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安塔尔》和交响音画《萨特阔》等;八十年代的作品则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和《第三交响曲》等。

世界著名作曲家---中cindy 发布于:2007-05-25 15:24

8:普契尼

(1)名家介绍:

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生于意大利洛卡,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契尼的音乐题材真实,感情鲜明,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他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先于现代派作家使用某些新的手法。

(2)代表作品:

其成名作是13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他的作品还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剧《图兰多》中他还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9:帕格尼尼(Paganini,Niccolo)

(1)名家介绍: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782年10月27日生于热那亚。1928年后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以其高超的技巧,表情丰富的演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开拓了近代小提琴演奏技法,写有小提琴协奏曲2首;小提琴随想曲24首;小提琴变奏曲《威尼斯狂想曲》;小提琴短曲《女巫舞曲》等还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

(2)代表作品:

小提琴变奏曲《威尼斯狂想曲》;小提琴短曲《女巫舞曲》等

10:莫扎特(1756一1791)

(1)名家介绍:

莫扎特(1756一1791)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出身于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即兴演奏和作曲就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莫扎特的创作深受巴赫、海顿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欢快,风格明朗,乐观,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成员之一。他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立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谨。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的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2)代表作品: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歌剧二十二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横》、《魔笛》;交响曲四十九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奏曲、钢琴曲、室内乐重奏等多部作品。

11: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1)名家介绍: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他1839年3月21日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很早就显示出惊人的创作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穆索尔斯基为刨建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作出了贡献。他的作品,表现了威严的悲剧、嘲笑的幽默、辛辣的讽刺、热情的喜悦、狂放的热情、雄壮的史诗气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民性。1939年,苏联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作曲家,把乌克兰国立音乐院改名为穆索尔斯基音乐院。

(2)代表作品:

他创作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歌曲《跳蚤之歌》等,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12:雅各·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

(1)名家介绍:

雅各·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1809-1847)德国著名作曲家。他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一个高雅的家庭。门德尔松从小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九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十一岁开始尝试创作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由于他生活的环境,接触到文化知识界的卓越代表如海涅、黑格尔、斯文德、韦伯、莫舍列斯等人,他的精神和创作部成熟得很快。17岁时写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他的最杰出的事业是在1843年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门德尔松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作品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2)代表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 》、《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还有《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大量的钢琴等器乐作品。他还独创了"无言歌"这种钢琴曲体裁。

13:马勒(Gustav Mahler )

(1)名家介绍: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作曲家、指挥家。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亚卡里什特。6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到维也纳进音乐专科学校,三年以后进维也纳音乐学院。1885年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圣保罗》大获成功。37岁时他接受维也纳歌剧院握有绝对权力的指挥席位,遂成当代伟大指挥家之一。1899年发表他《第一交响曲》。此后在指挥之外,他创作不断。在维也纳十年(1897-1907)他满腔热情投人音乐事业,普及介绍莫扎特、贝多芬和格鲁克的作品,并使听众能欣赏瓦格纳的完整歌剧原作。马勒是卓越的维也纳交响乐大师行列中的最后一个,这些大师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直到布鲁格纳和勃拉姆斯。

(2)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九部交响曲,其中《第十交响曲》未能完成,后来经过编订已上演了。为纪念他的早夭女儿的《亡儿之歌》十分感人,还有《大地之歌》、《旅人之歌》以及清唱剧《悲叹之歌》等名作。

14:弗伦兹·李斯特

(1)名家介绍:

弗伦兹·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2)代表作品: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等。

15:约翰·施特劳斯

(1)名家介绍: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 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由于小约翰·施特劳 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2)代表作品:

他是一个多产作家。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轻歌剧16部。

世界著名作曲家 ---下cindy 发布于:2007-05-25 15:31

16:塞扎·弗兰克

(1)名家介绍:

塞扎·弗兰克(1822-1890)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原籍比利时,1842年以后开始了演奏家的生涯,并从事作曲和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他支持学生大胆新颖的创造,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作曲学派,丹第、肖松、杜帕克等都是他的学生。他早期的作品不成功,很少流传。最后五年终于写出了他著名的《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旋律气质不凡,表现力深刻,和声新颖,结构坚实协调。特别是"循环形式"的出色运用,可以说是他的独创。弗兰克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在沉思冥想中奔放出热情,反映出他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探求。但是他的作品在当时却不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

(2)代表作品:

著名的《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

17:法雅(Manuel de Falla )

(1)名家介绍:

法雅( 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1876年11月23日生于加第斯。1899年毕业于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1907年又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定居阿根廷。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2)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舞剧《爱情魔法师》、《三角帽》。钢琴与乐队曲《西班牙庭园之夜》,以及歌曲集《西班牙民歌七首》等,其中以舞剧选曲《火祭舞》以及《西班牙舞曲第一首》最为知名。

18:比才

(1)名家介绍:

比才(1838-1875)法国作曲家。他出生于巴黎,四岁开始学钢琴,九岁人巴黎音乐学院, 1863年比才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以后主要从事歌剧写作,作品有《卡门序曲》、《阿菜城姑娘》等。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主义得到深化,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2)代表作品:

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格。在创作艺术上登峰造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19:巴托克(Bartok Bela 1881-1945)

(1)名家介绍:

巴托克(Bartok Bela 1881-1945)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1881年3月25日生于纳森米克罗斯。5岁学习钢琴,其创作植根于匈牙利民间音乐传统,部分作品有动力性很强的节奏。由于作品十分严谨,限于客观原因,生前未能受到应得之荣誉,死后由于出版与研究部给以,以及演奏会的介绍,始被世人重视,而被列为20世纪第一流作曲家之林。

(2)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歌剧《蓝胡子的城堡》,管弦乐《舞蹈组曲》、《雨幅画》、《弦乐器、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中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与击乐器的奏鸣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与《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等。

20: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

(1)名家介绍: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但勤奋好学使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伯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象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

就其历史功绩而言,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

(2)代表作品:

著名的《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 4部交响乐:《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

21:巴赫

(1)名家介绍:

巴赫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生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笃信宗教,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2)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淮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

22: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

(1)名家介绍:

贝多芬 (1770-1827 )师从海顿、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由于一七九五年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音乐会,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而闻名遐迩。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贝多芬在声名如日中天之际患了耳聋的疾病。在此后,写了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着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2)代表作品:

钢琴奏鸣曲「月光」。

交响乐:第三号交响曲《英雄》、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第六号交响曲《田园》等

鲍蕙荞的个人简介

维也纳的多瑙运河是为防洪而修建。多瑙河以前经常泛滥成灾,面临被污染的困扰,然而经过不断整治,维也纳开凿了多瑙运河,建筑了多瑙岛,开辟了多瑙公园,不仅发展了航运和电力,而且以多瑙河沿岸的秀丽风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

莱茵河-多瑙河运河德国巴伐利亚州境内的跨流域通航运河。从莱茵河支流美因河岸的班贝格到多瑙河的凯耳海姆,全长171千米,宽55米。运河已于1985年全线通航,大大缩短了北海和黑海之间的航程,沟通了两大水系沿岸的国家,还有创造跨流域调水、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等经济效益。

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的经典录音

鲍蕙荞(Bao Huiqiao),女。原籍香山(今珠海山场),1940年出生于四川省犍为县五通镇。她从9岁起随母亲学钢琴,13岁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插班进入少年班三年级学习,与刘诗昆等同学,1957年毕业,被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学习。1960年,19岁的鲍蕙荞获得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一等奖,1961年她参加第二届乔治·艾涅斯库国际钢琴比赛的选拔,被选代表我国赴罗马尼亚参加比赛,演奏的曲目是《降b小调前奏与赋格》,被评为第5名,1964年,又获得了全国钢琴选拔赛第一名,从而跻身于新中国青年钢琴家之列。 “四人帮”倒台后,鲍蕙荞受到株连。直到敢于仗义执言的歌唱家刘淑芳,不顾禁止鲍蕙荞上台演出的禁令,邀请她做伴奏。演出时,当报幕员说出“鲍蕙荞”这个名字后,舞台上下蓦然沉默,顷刻,观众席上突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次演出成了鲍蕙荞“文革”以后的第一次演出。从此,她恢复登台表演,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79年,中央广播电台播放鲍蕙荞的独奏节目60分钟,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1979年底“诗刊”主办的在工人体育馆的演奏会上,她第一次登台公开演奏,受到热烈欢迎。1985年10月,她在北京举行个人独奏会,听众反映强烈。同年,在全国第四届器乐作品评比中获得了优秀演奏奖;1986年起出访多个国家,1992年成为了第一批访问台湾的文化使者。

鲍蕙荞 是中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从1970年起,她一直任中国交响乐团钢琴独奏家,并获国家一级演奏员称号。年轻的时候,鲍蕙荞凭借出色的技巧,多次在钢琴大赛中获奖。而她与世界兵乓球冠军庄则栋曾结姻缘,一度传为佳话。作为名人的她,有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

在鲍蕙荞的钢琴生涯中,近年来最令她欣慰的是,曾在“鲍蕙荞钢琴艺术学校”学习过的学员、她亲手教过的孩子,多人多次在国际国内的钢琴比赛中获奖。

南京民乐团的主要艺术家

专辑名称:Rhapsodies 狂想曲

艺术家:LeopoldStokowski(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

发行公司:RCA

发行时间:1993年

唱片编号:09026615032

专辑曲目:01HungarianRhapsodyNo.2inCsharpMinor8:48

02RoumanianRhapsodyNo1inA11:40

03SmetanaTheMoldau12:28

04SmetanaTheBarteredBride:Overture7:14

05WagnerTannhauserOvertureandVenusbergMusic25:08

06WagnerTristan&Isolde:PreludetoActIII10:13

专辑简介:RCA的“LIVINGSTEREO”系列是深爱发烧友喜爱的古典唱片系列,该系列唱片绝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录音,也就是立体声录音刚出现的时代。令人佩服的是,RCA的“LIVINGSTEREO”系列唱片几乎每一张都有优异的录音效果,它们都是当年RCA用AMPEX300磁带录音机、NEUMANNU-47与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录制的。史托科夫斯指挥演奏的这张《狂想曲》既是RCA的“LIVINGSTEREO”系列中最杰出的录音之一。

《狂想曲》收录了李斯特的《第2匈牙利狂想曲》 、埃乃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 ,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和《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前奏曲等管弦乐作品。

史托科夫斯基是著名的“管弦乐音响魔术师”,最喜欢在指挥乐曲时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幅改动乐团配置与乐谱的配器,营造出极有个人特色的神奇管弦效果。另外,史托科夫斯算得上是个标准的音响发烧友,他对发展录音技术的事业非常热衷,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参与了贝尔实验室关于立体声录音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最早实践采用立体声技术的先驱。

这张录音充分地把史托科夫斯对管弦乐演奏的观念反映出来,Track1《匈牙利狂想曲》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了,乐曲开始不到5秒钟,那厚重丰满的弦乐齐奏,保证能使任何首次聆听的乐迷惊叹不已。如果你特别喜爱听大型管音乐,那这张《狂想曲》绝不会让你失望,同时它还能让踏进音响发烧大门不久的初哥认识到,真实还原乐团音色的重要性。 唱片编号:EMI CLASSICS 7243 5 75480 2

CD1

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

国家爱乐乐团,1976年11月2日、4日和5日录于伦敦

尼尔森:第二交响曲(四种气质)

丹麦国家交响乐团,1967年8月4日录于哥本哈根,现场录音

格兰杰:亨德尔在海滨、乡间庭院、牧羊人的欢呼

斯托科夫斯基交响乐团,1950年5月31日录于纽约

CD2

杜卡:鼓号曲(选自芭蕾舞剧《仙女》)

斯托科夫斯基交响乐团,1957年2月12日录于纽约

勃拉姆斯:悲剧序曲

国家爱乐乐团,1977年4月9日录于伦敦阿贝路录音室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

NBC交响乐团成员,1955年2月10日录于纽约

图里纳:斗牛士的祷告

斯托科夫斯基交响乐团,1958年2月19日录于纽约

伊贝尔:《港口》

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1958年5月录于巴黎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爱情音乐”(斯托科夫斯基改编)

费城管弦乐团,1960年2月25日录于费城

格利埃尔:俄罗斯水兵舞(选自芭蕾《红**》组曲)

斯托科夫斯基交响乐团,1953年2月14日录于纽约

这套精彩的唱片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音乐上不可避免的话题,即在诠释音乐作品时究竟应完全忠实于谱面还是循着音乐的精神有所发挥。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正是因喜好自由改编所要指挥的音乐作品而闻名,甚至因此受到指责。但在这套唱片中的大部分录音里,斯托科夫斯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出格。这些录音明晰地证明了斯托科夫斯基仍是一位能将音乐的情感和精神忠实地传达给听众的优秀指挥家,他将这种才能应用于异常广泛的曲目,包括大量当代和近代作曲家的作品。

CD1从一个优秀的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的演绎开始,这一录音于1976年11月在伦敦完成,演奏的乐团是国家爱乐乐团,这是一支全部由自由艺术家组成的高水准乐团。第一交响曲在作曲家的七部交响曲中是相对较弱的一首,但斯托科夫斯基的处理使这部作品同样光彩照人。指挥家和演奏员均发挥至最好的状态,造就了这一以当时的标准评判就已是极具水准的优秀录音。斯托科夫斯基对细节的把握也极为精到,请听一下行板乐章(CD1曲目2)开始处竖琴背景下清晰的低音提琴乐句,还有大号上的一些重要乐段,西贝柳斯似乎常用大号来隐示北欧神话中那些从地下深处钻出来的黑暗怪物。

第一乐章诠释出色,速度控制的也很好。斯托科夫斯基不仅强调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激情,还突出了西贝柳斯特有的交响发展理念。听了这一录音,我头一次发现该乐章漫长的展开部(曲目1从5分18秒至8分)与作曲家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后半部分竟是如此相似,而在此之前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毫不相干的乐思和片断是如何慢慢地结合在一起,最后成为一体的。这一技巧在作曲家的后期作品中曾创造出更伟大的效果,但它的根源就在这里。

行板乐章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斯托科夫斯基采用了过于平缓的速度,从而忽略了作曲家对速度术语Andante的限定,即不太慢的行板。我估计一些听众会发现这一乐章起头十分拖沓,不过随着乐章的发展而产生的十分符合作品原意的哀伤情调以及在前一个乐章中指挥家对乐思的精彩把握,可能会弥补这一不足。谐谑曲乐章达到了应有的强健,虽然定音鼓的演奏似乎太激烈一点了!斯托科夫斯基处理下的三声中段色彩斑斓,韵味十足,圆号如小夜曲般咏唱,竖琴上的滑音则好似清泉般溅散。终曲乐章非凡的大气使人心悦诚服,演奏员们再次在斯托科夫斯基的鼓舞下全力以赴,音乐中间歇性的不确定似乎不再重要,而在通篇的音乐表达中我们只能感受到回肠荡气的魄力,这就是一种真正“伟大的音调”。

尼尔森的第二交响曲是1967年在哥本哈根的一场音乐会上现场录制的。丹麦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奏虽有些刺耳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这一演绎是出色的。第三乐章演奏得尤为情感洋溢,这一标明为“忧郁的行板”的乐章我认为是该交响曲四个乐章中最好听的。总体来说,这部交响曲显示了尼尔森尚缺乏在第三交响曲中才达到的精深技巧,它是在一个新奇的灵感的基础上谱写成的,即用四个乐章中的每一个来表达人类的一种气质(或曰性格),于是有了“暴躁的”第一乐章,狂怒而激烈、“冷静的”第二乐章,温和而幽默、“忧郁的”第三乐章,如上所提到的,以及一个“乐观的”第四乐章。这最后一个乐章显然对尼尔森看说是最难谱写的,最后的结尾虽然充满胜利的激情,但显得极其空洞,进行曲式的节奏令人想起埃尔加的一些为金钱而粗制滥造的作品。

1950年在纽约录制的三首格兰杰Grainger的小品则引出了一段轶事。1949年,斯托科夫斯基写信给自1915年起就已在美国定居的格兰杰,希望他能将其所作的最受欢迎的一些小品进行改编,应利用(用斯托科夫斯基的原话)“诸如颤音琴、马林巴、萨克斯管、钢片琴等乐器,给人以在乡村绿地上嬉戏和舞蹈的感觉”。究竟是什么使斯托科夫斯基将看似毫无关联的颤音琴、萨克斯管的音色同乡村绿地联系起来?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改编曲是典型的愉悦风格,并在这儿的演奏中得到了极好的把握,尽管其中一些有定音的打击乐器的演奏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显得有些过于简单。

CD2类似一个名曲大杂烩,以杜卡的芭蕾舞剧《仙女》中著名的鼓号曲开场。接着是1977年录制的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这肯定是斯托科夫斯基最后的一系列录音室录音之一,因为这时候他已经95岁,5个月以后他便去世了,但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录音中一点都听不出他的功力有任何消退。虽称不上是这部伟大作品的首选版本,但这无疑是一个生动而充满活力的演绎。开始时激烈而敏捷的乐句显得井井有条,奠定了通篇清晰的乐思。8分20秒处无疑是乐曲的精髓所在,斯托科夫斯基处理得同样令人满意,圆号声如祈福般升起。

唱片中的其他曲目均是一些演奏出色的轻快作品,但伊贝尔的交响组曲《港口》是绝对不容错过的,奇怪的是这部优秀的作品在当今各唱片公司的录音中已很少见到(常见的只有拿索斯出的汤浅卓雄指挥的版本,好像还有一个巴黎管弦乐团的版本),因此本专辑中的这个录音是极其珍贵的。该曲包含三段,顺次为:“罗马”、“突尼斯”和“巴伦西亚”,乐曲谱写得极具特色,配器精彩,旋律和和声也甚为优美,充满异国情调。也许“突尼斯”一段在弦乐拨奏背景下曲折迂回的双簧管旋律显得有些陈词滥调,但“巴伦西亚”中活泼轻快的节奏足以弥补这一不足。这三小段乐曲的确是迷人的音乐风景画,与科普兰的《墨西哥沙龙》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张CD中的重头曲目出自瓦格纳的一部呕心沥血的巨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里是由斯托科夫斯基将歌剧第二、第三幕中的一些乐段串起来而改编成的“爱情音乐”。费城管弦乐团的演奏华丽无比,大提琴演奏着的令人熟悉的旋律,就好像歌剧演员的咏唱一般。我一直认为这部歌剧中最具想象力的成就就是侍女在监视时所唱的预告性的咏叹调,唱词中充满巧妙的讽喻,充满了对未来的预知。这在这部史上最滥情的音乐作品中无疑是一大亮点。

斯托科夫斯基对这段瓦格纳作品的演绎更让我们敬佩三分,但实际上他本人并非指挥瓦格纳的专家,连一部完整的瓦格纳歌剧都没指挥过。我认为他由瓦格纳的歌剧改编成的这段“交响诗”还是有不足之处的,主要是缺乏足够的对比,听这段音乐就好像是让你一口气吃下两盒甜腻的巧克力(试试看?)。虽然音乐充满着光辉,但结束时我耳朵已经疲倦了,我总觉得唱片公司的人在让人体验完这段情感的放纵之后又安排一首格利埃尔的俄罗斯水兵舞有恶作剧之嫌,就好像在说:“快把刚才的歌剧舞台拆空,芭蕾剧团来了!”真是在整人。

不管怎么说,这仍是一套出色的唱片,让我们得以一窥斯托科夫斯基巨大的音乐成就、宽广的曲目范围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总是能把他所热爱的音乐的精髓忠实地传达给听众,他指挥下的演出从不会流于老套而乏味。这种指挥艺术是没有其他人能够模仿的。

殷欧卡琳的获奖记录

南京民族乐团前任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京市文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省戏剧学样笙专业指导教师。

从事笙演奏四十余年,1975年参加全国“独唱独奏”调演,1982年参加全国民族器乐观摩大赛,1992年成功举办了个人专场笙独奏音乐会。

首创了“气颤揉音”、“移指换位”、“大二度喷口吹奏”等新技巧,突破了传统的吹奏方法,融合南北乐风,别具一格,受到专家和听众的赞赏。代表国家、省、市政府出访二十六个国家及地区演出。创作出版笙独奏曲数首。 1934年出生于上海,6岁时以突出成绩考入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所儿童音乐学校,被誉为天才儿童。1948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师从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范继森教授。1954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并成为著名指挥家杨喜仁教授的研究生。1956年考取国家文化部主办的苏联指挥专家研究班,成绩优异,名列前茅。1959年来南京艺术学院任教。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南京民族光团终身艺术指导,江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委员。

四十多年来,石中光教授致力于教学之余,还参与范围广泛的演出活动,除参加本省历年各类重大演出,担任主要指挥外,曾多次与国内外知名音乐家及艺术团体合作,举行专场音乐会,如瑞典皇家芭蕾舞剧院、美国圣克利门托管弦乐团、澳大利亚青年交响乐团等。

1985年在南京首次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引起各界强烈反响。1995年率南京艺术学院交响乐团访日,与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受知县艺术大学交响乐团共同演出“中日联合千人交响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 南京民族乐团业务副团长,南京民族乐团助理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演奏员。她出自音乐世家,自幼跟随其父戴培德(我国著名昆曲板鼓大师)学习音乐。先天的音乐天赋加上后天的不懈努力使得戴音很早就出类拔萃。她精通扬琴、古筝、打击乐、键盘、作曲、音乐制作等专业,199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尤其是扬琴专业,早在1993年就获得全国邀请赛成人专业组第二名,1996年又获江苏省民族器乐大赛金奖;其创作的多首民乐作品也频繁的在国际国内获奖,深受听众喜爱。才华横溢、痴迷音乐的她被我国著名指挥大师石中光先生慧眼相中,收为关门弟子,深得石老先生真传。曾随团出访过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瑞士、瑞典、葡萄牙、马耳他、圣马力诺、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埃及、摩洛哥、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香港、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

2008年CCTV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决赛中,小提琴青少年组第一名,金奖。

其他

此次CCTV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赛程设置复杂,曲目难度大,评选要求高,参赛者均来自专业院校和表演团体。殷欧卡琳在青少年组属年龄偏小的选手,从上海赛区闯关到进入决赛,总共进行了七轮角逐,在最后一轮决赛的赛场上,她先演奏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在“终极挑战”时,她又与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合作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片断,出色的表现使她最终获胜。

2008年12月,年仅13岁的殷欧卡琳参加首届CCTV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在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九大音乐院校众多好手的激烈竞争中,经过艰苦的初赛、复赛和决赛共七轮角逐,脱颖而出,最终获得青少年组第一名,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9年5月,由上音附中推荐参加第16届罗马尼亚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获少年组第三名。

2009年5月26日,为纪念《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五十周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典音乐会,殷欧卡琳应邀与著名中外演奏家俞丽拿、西崎崇子、盛中国、李传韵、陈曦及中国爱乐交响乐团同台献艺,共同演绎这部经典之作。殷欧卡琳作为“最年轻一代的演奏家”的骄人演奏,得到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009年8月,应邀赴宝岛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2009年9月,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节目录制。

2009年10月,应邀参加第1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系列音乐会。由中国爱乐交响乐团协奏,与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平卡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合作演出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获得成功,央视等新闻媒体将殷欧卡琳的表现评价为“此次音乐节的一大亮点”。

“卡琳”这个名字,在苗语里的意思是“太阳”。她自幼十分酷爱音乐,她的音乐像阳光般的热情洋溢,温暖而又富有感染力,激情中包含着恬静,充满了自信和质朴的气质。国际著名小提琴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薛伟先生给予卡琳较为全面的评价:“卡琳不但技术很好,而且表达的每一个乐句都有她个人的特点,能很好的把握音乐的特性,极具才华,是一位很有经验的小演奏家”。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潘寅林先生评价道:“卡琳的演奏自然协调,音乐很美,大有前途”。

国际著名小提琴大师祖克曼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称:“殷欧卡琳非常具有才华,她总能全身心地投入在音乐当中。在合作时她总是很敏锐地观察我的演奏,而我从她的音乐中也获得了甜美的共鸣,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听到她获得更多成就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