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中的米勒法则-篮球运动员米勒
1.交互设计定律:米勒定律(Miller’s law)
2.交互七大定律之7加减2法则
交互设计定律:米勒定律(Miller’s law)
1956年,米勒最早对短时记忆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 - “神奇的数字:7±2”。他注意到年轻人的记忆广度大约为7个单位(阿拉伯数字、字母、单词或其他单位),称为组块。后来的研究显示广度与组块的类别有关,例如阿拉伯数字为7个,字母为6个,单词为5个,而较长词汇的记忆广度低于较短词汇的记忆广度。
?
米勒定律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相对复杂的任务:通过减少每个组块中元素的数量(不超过9个)。
?
将它应用到软件设计时,是这样的:当用户使用你的界面时,确保用户的大脑可以最大限度地记住这些内容,当项目列表变得很长时,可读性和易读性会变得很弱,就需要用户花费额外的时间来阅读或搜索。
?
1、 理论定义
米勒定律,也叫“神奇的7±2法则”,它指出普通人只能在工作记忆(即短期记忆)中保持7(±2)项信息。
? ? (源于网络)
?
2、定律理解
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启发式结论有着诸多误解,导致 “神奇的数字7” 被误用来证明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如将界面菜单限制在7个以内)。
?
1. 组块
米勒的研究不只是在“数字7”上,还有组块的概念和我们处理记忆信息的能力。
应用于设计时,组块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组块是将相关信息分别匹配到不同的信息单元中去。
在对内容进行组块设计时,能轻松有效地帮助用户处理和理解信息。使其快速识别感兴趣的内容,这与我们处理数字信息的方式同理。
比如公众号文章,我们通常将一篇文章:包括、标题作为一个组块去看待,而不是将单独的文字或者作为一个组块。
?
2、信息结构
信息结构其实是建立在组块的基础上的。在界面设计中,通过将内容分组到不同的模块中,以帮助用户理解信息结构和层级关系。
特别是在信息密集的场景中,利用组块来区分信息层级不仅使界面美观,而且易于阅读。
如图中所示,明确可以看到不同的层级结构,旅行方式-地域-具体地点。
?
3、 定律应用
在交互设计中,可以利用米勒定律减少用户的认知负荷,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常用的表现形式为:
1 、减少选择
用户的工作记忆有限,如果太多选择就会陷入决策瘫痪。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用户在任何时刻必须做出的选择,尤其在导航、表单等。比如手机的导航通常设置为3-5个。
这个一方面是米勒定律的因素,选择不宜过多,二是屏幕尺寸限制,当超过5个时,点击目标相互会过于接近。如果在标签栏放置过多的项目,会让用户难以点中目标。
2 、利用用户的习惯用法
3 、减少用户的记忆量
尽可能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向用户显示他们可以识别的内容,而不是自己记忆和填写。
4、 定律的注意事项
?
1、不要乱用 “神奇的7” 为设计进行不必要的限制;
2、将内容整理为较小的单元,以便用户轻松地处理、理解和记忆。
对于追求精致用户体验的时代已经到来的趋势下,坚持米勒定律尤为重要。但是,为什么有些应用的功能入口一组能有10 个呢?比如美团。
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思考,有想法的朋友欢迎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
交互七大定律之7加减2法则
先欣赏一张雅虎ued绘制的关于“7±2法则"的Q版小,初步了解下7±2法则:
关于“7±2法则"的Q版小
7±2法则
1、一句话描述:
一般人的短时记忆容量约为7个加减2个,即5--9之间。可以理解为7加减2个组块。
2、理解: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法则,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
请读一遍下面的一行随机数字:
71863421945284
然后移开眼睛回忆一下,看看你还记得几个。
现在再读一遍下面的随机字母:
HJMROLBTW
然后再用上述相同的方法来测试一下自己的记忆。
看看结论是不是这样: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会回忆出5~9个单位,即7±2个,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
3、背景知识:
这个规律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观察到的。他发现,如果将一把撒在地板上,人们很难一下子观察到超过7颗。1887年,雅各布斯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无序的数字,被试能够回忆出的最大数量约为7个。发现遗忘曲线的爱宾浩斯也发现,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这个神奇的“7”引起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从20世纪50年代起,心理学家用字母、音节、字词等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过类似的实验,所得结果都约是“7”。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George A. Miller)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
但是实验中用的材料都是无序的、随机的,如果是熟悉的字词或数字,这样短时记忆还只能容纳“7”个吗?例如“c-o-o-p-e-r-a-t-i-o-n”,这个字母序列已经有11个字母,如果学过英语的人听到这个序列很快就能明白这是个词,意思是“合作”,并能很好地回忆出来,这不是违背了短时记忆的“7±2”效应了吗?不是的,这恰恰是神奇“7±2”存在的另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小一些的单位联合成为熟悉的、较大的单位,而且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会对它产生影响。例如“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两个组块;而对专业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家来说这5个字就只有一个组块。但不论人们储存的组块是什么,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4、设计案例:
iPhone通讯录中的号码显示
iPhone通讯录中的手机号码被分割成”xxx-xxx-xxxx-xxxx“的形式,运用7±2法则的小细节设计,减轻了用户记忆负担
5、相关设计应用
1)、web导航或选项卡尽量不要超过9个,移动应用交互设计上,选项卡不会超过 5 个。
web导航:
导航:
下图某电商网站的导航,是不是觉得下面的导航有些太多眼花缭乱不知道选择哪个呢?
下图是苹果现在的导航,是不是觉得清爽多了呢?
用户使用导航是要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这种需求往往非常急切,请不要认为每个用户都会像挖宝一样孜孜不倦,如果还不能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看的东西,那么他们就会关掉浏览器跑掉了。简化你的导航使它尽可能的少于九个会让用户对于网站的内容一目了然,更快捷也更加有效。
2)、如果导航或选项卡内容很多,可以用一个层级结构来展示各段及其子段,并注意其深广度的平衡。
如上图中的例子,导航是分为多个层级的。如果导航的内容很多放不下的话,我们就可以将它整合归类来分层级收纳,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但是深广度又是什么呢?
在网站的信息架构中,有一种组织结构叫做树形结构:网站首页视为链接层级中第一级,与其有从属关系的页面视为链接层级中的第二级,一般称其为二级页面。通过二级页面又可以继续得到第页面,依此类推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树形链接结构。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接结构,我们称它为树形结构。
在整个树形结构中,链接的层数被称为网页链接的深度(depth)。而在树形结构里,最底层页面包含的页面总数被称为网页链接的广度(breadth)。
一个网站的链接深度和广度最好有一个合适的均衡关系,深度过大的网站不利于用户快速获取信息,广度过大的网站则容易让用户在无数并列的超链接面前不知所措。在过深和过广的分级方案上,用户所需要的反应时间都比较长。因此我们在组织网站信息的时候,需要仔细平衡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关系。
3)、把大块整段的信息分割成各个小段,并显著标记每个信息段和子段,以便清晰的确认各自的内容。
就像上图那样。不论信息多少,都可以通过结构化将简化为符合7±2法则的短信息组块,这样当用户查看信息时可以更容易的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所关心的信息上,能够更快的找到他们要找的东西,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
- 上一篇:小牛vs湖人第二场-小牛vs湖人季后赛
- 下一篇:英超教练球员打架-英超足球教练